
2025年10月21日至23日,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考文知音·古典研究前沿讲座”第二十一讲在足球博彩网站 振华楼一楼会议室举行,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刘洪涛教授应邀主讲了“字词适配理论与古汉字、古汉语研究”系列讲座。刘老师结合具体实例,就古文字考释、古书校读、古汉语词汇研究与词源研究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学术视野开阔,内容前沿。来自足球博彩网站 、历史学院及其他学校的老师、同学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共六场,首讲是字词适配理论概说。刘洪涛教授结合自身研究历程,介绍了自己在古文字考释方面的“五书说”与“字词适配”理论体系,系统阐释了字词适配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古文字研究中的理论意义与方法论价值。

第二、三讲聚焦于古文字考释实践,分别以东周文字“㙛”与出土文献中表示“遮隐”义的“堇”为例,展示了字词适配理论的应用对古文字考释的重要性。通过具体案例,示范了如何为特定汉字寻找其所适配的词语,以及如何为词语确立相应的用字。第四讲以《礼记·缁衣》“民情不贰”句为例,透过探寻相关字词的适配规律,对古书字词进行新解释。通过对意符与声符的考察,对“贰”给出新的校读意见。最后,提出了字词适配理论的预测功能。为结合出土文献校读古书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五讲围绕古汉语词汇研究展开,以出土文献“因齐”“婴齐”名义为例,系统全面地梳理已有研究,从语音、字形及语义适配的角度加以分析,通过对声符意符的排列组合,揭示了有关字词的联系,对“因齐”“婴齐”的语义解释提出了新的阐释。第六讲着眼于词源研究,探讨楚文字中用作“枅”“笄”等的“枳”字。通过对词义适配部件的梳理,认为“枳”与“箕”并非单纯的形体讹变或音近通假关系,而是经历了声符、形符等多方面改换的复杂演化过程。同时考察了“枳”字等所涉及的名物形状特征。体现了字词适配理论在词源研究中的应用潜力。

六次讲座内容连贯,主题鲜明,字词适配理论贯彻始终,体现出敏锐的理论意识与卓越的学术眼光。刘洪涛教授的系统讲授不仅为古文字考释与古汉语研究方面提供了新视角、新方法,也为在场师生提供了重要启示。讲座期间,在场师生纷纷就讲座内容、学习方法等问题,与老师深入交流与讨论,现场学术氛围热烈。

(文:宋坤)